跳到主要内容

围城

· 阅读需 16 分钟
不如怀念
Web 前端工程师 (Web Front-end Engineer)

最后更新于 2019-04-08 22:29:00

终于看完了钱钟书的《围城》,也正好写篇日志记录下自己最近刚看完的一些书的个人感受。

就想看看书

自从工作以来,难得看了几本与工作无关的书,感觉还不错,算是生活的调味料。双十一来了,我也跟着加入了剁手的行列,买了四本书。

事实上,在双十一之前,刚看完一本小说,《摆渡人》。这本书前半部分看起来相当乏味,不过等到看了快一半的时候,突然变得有趣起来,让我接连好几天晚上专门留出时间看完了它。这是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作品,获得了多项世界大奖,被誉为令千万读者灵魂震撼的心灵治愈小说。作为读后评价,这本书还是不错的,简单的冒险故事情节,围绕主人公心理的变化,细腻的心理描述让整个故事也颇为有意思。当然,作为读者来说,这本小说给读者带来的思考也是很有意义的。

你之所以相信一个人说的话,是因为他说了你想听的话。
有时候必须要残忍,有时候为达目的真的可以不择手段。
每个人都要穿过他们自己的荒原。在这个地方发现你已经死去的真相,然后无可奈何的接受。
不是这个地方不让他们走,而是这些灵魂束缚住了自己。

我不喜欢写书评,感觉自己不够资格,当然同时又喜欢把一些好的句子或者东西记录下来,算作收藏。

据说,《摆渡人》的作者出了第二部,我从网上看到评价似乎不怎么好,也就没有去看,或许第二部是第一部火了之后的营销手段的产物,太多的人人逃不过世俗的束缚。

看完了《摆渡人》,就想着以后每年看几本工作之外的书,也算是个兴趣爱好和目标。于是,双十一买了四本之前一直想看的书:《围城》、《我们仨》、《活着》、《人间失格》。

人间失格

在看《你的名字》的时候,就听里面的男主角总是提到“太宰治”,莫非是个名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其实,当时也没怎么特别去关注这个人。直到后来了解到《人间失格》,太宰治就是该书的作者。在看这本书之前,了解了很多太宰治的生平事迹,让人感到震惊、好奇,又觉得可惜。

同时,让我感到好奇的是,我了解到《人间失格》这本书竟然深受国内 90 后,00 后年轻一代人的喜爱。

相互轻蔑却又彼此来往,并一起自我作贱——这就是世上所谓“朋友”的真面目。
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还被幸福所伤。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因为怯懦,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沦中生出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选择生,所以拒斥粗鄙的乐观主义。
我仍然认为向人诉苦不过是徒劳,与其如此,不如默默承受。

太宰治在我看来,是一个太较真的人,所以他总是在犯错,又总是在自责,世俗对他来说太过丑陋,但他又逃脱不了世俗的束缚,最终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太宰治的内心是矛盾的,想的太过理想化,但自己总是做不到。这似乎契合了当下年轻人的精神状况,想快速获得成功,但又不得不一遍遍面对现实的打击。在浮躁的社会之中,稍有不慎,可能就会陷入精神奔溃。

《人间失格》我仅仅花了三四天熬夜看完了,而这并非我读的比较粗,确实是因为太宰治的写作手法比较吸引人和故事引人入胜,让人总是想迫不及待的知道接下来的剧情发展。实际上,故事本身并非是那种跌宕起伏的剧情,大概是在一种略感悲伤的气氛下的琐事叙述。

我们仨

那个时候恰好不是很忙,于是隔了几天就开始看《我们仨》了,作者是杨绛先生。了解的人应该知道,杨绛先生和钱钟书是一对令人羡慕的婚姻伴侣,他们的故事已成为一段佳话。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我们仨》算是杨绛对往事的回忆,对家人的追忆。整本书都在写一件很简单很平淡的小事,语言细腻、平淡,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和艺术渲染成份。作为我来说,读起来似乎感受不到任何的悲伤,故事平淡又感觉真实,可能作为现年龄阶段的我来说无法真正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但作者通过文字给读者传递的感情是让人感到温暖的。

抛开这本书,杨绛是一个富有智慧的典型中国女性,她与丈夫钱钟书都是文人,她比丈夫成名的早,但她不像张爱玲那样追求实现自我,追求爱情带来的激情,相反她选择了为丈夫做部分牺牲,当然这不是无畏的牺牲,这更像是一个聪明的选择,她经营了令人羡慕的婚后生活,她的家庭和谐而幸福,为他们留下了珍贵的记忆,也传为佳话。

活着

《人间失格》和《我们仨》算是短篇小说吧,之前也很少看过长篇小说,这次余华的《活着》开启了我长篇小说的阅读之旅。这本书读下来,着实花费我不少的时间,恰好那段时间忙起来了,断断续续花了几个月才看完,其中有好几次晚上我都忍不住看到了深夜三四点。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
人啊,活着时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

以往看过的小说里面很少有农村题材的,而且主角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活着》就是这样一本书,还获得了国外文学大奖。这本书更像是中国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虽说是虚构的小说故事,但其中的每件小事都在当时那个时代中随处可循。

很久没读过这么长的小说,读的过程中相比之前看短篇小说也有不一样的体验,人物更多了,而且人物更丰满了,令人产生思考的地方也特别的多,读过之后明显印象会比较深一些。

围城

很久之前就听说了钱钟书与杨绛的生平事迹,令人羡慕和倾佩。对杨绛先生的想象可能比较容易一些,而且看了她的书之后,也对她这个人的理解更具体了一些。但对于钱钟书,我一直无法想象他是个怎样的人,即便是看了他的旧照,也丝毫想象不出他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所以,看《围城》是慕钱钟书之名而来。

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这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我们一般都是尊重每一种选择,因此我们得不到任何有用或者说有参考意义的结论。然而,钱钟书却给了一个结论,用回忆和希望来衡量,这真是一个令人感到惊讶的事情。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这应该是流传最广的一句话了,起初我是不知道出自《围城》的,但并不影响我觉得这句话相当经典和干练,生动又形象。当代人面对婚姻或恋爱中发生的一些不快,总喜欢用这句话来做个总结,抒发自己的感慨。

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书中有相当多类似的句子,看起来很有道理,但读起来像句废话,这应该是钱钟书式的智慧和幽默。

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必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

《围城》我本是打算春节之前就要看完的,奈何因为太忙和惰性,拖到年后才看完,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这本书前半部分看起来相当的乏味,不过我最终还是坚持看完了。这本书中不仅仅有爱情和婚姻,更有友情,后半部分那一路结伴而行的篇章还着实有趣。

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

书的结尾,男主人公在失意之中沉睡下去,钱钟书为其安排的六声钟声也相当值得斟酌。我当初看完的时候,是一种莫名其妙就结局了的感觉,这应该与刚开始看这本书感到乏味是相对应的,在后半部分起了兴趣,反而想一路陪着男主人走完一生,突然而来的结局让人感到猝不及防,也多了一些遐想的空间。

看完《围城》之后,书的附录是杨绛对书中的主要人物一一解读,可见她对丈夫事业的大力支持和付出。至今,我也很难对钱钟书有一个稍微具体点的理解,他不想杨绛一样给人那么亲切的感觉,更容易理解,钱钟书是一个不容易理解的人,最起码对我来说即是如此。

结语

从很久之前,我每看完一部稍微长点的小说,就会陷入一段时间的失落之中,恨这本书不能写的更长一点,可以让我每天都看一点,永远都看不完,我想追随书中的故事一直延续下去。这大概是因为我对情感这方面太过敏感,太容易用心的缘故吧!

  • 《围城》- 钱钟书
  • 《活着》- 余华
  • 《我们仨》- 杨绛
  • 《人间失格》- [日] 太宰治
  • 《摆渡人》- [英] 克莱儿·麦克福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