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少年
最后更新于 2018-08-16 08:20:00
这些同学少年,是闺蜜也是情敌,是知己也是对手,他们热闹着寂寞,在骄傲中孤独,他们的成长多舛,他们的叛逆如此热烈又如此单纯。
少年
少年是如何定义的,我特地在网上查了一下。
少年是指十一岁左右至十七八岁这一时期的孩子,从少年期开始,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儿童“文明化,成为社会的个体”的时期。少年期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期。其主要特征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冲动性和自觉性等交错发展着,因而在生理和心理社会化方面都有巨大的变化。
十一岁至十七八岁,恰好与书中的主人公们的年龄相吻合。我记得自己十三四岁的时候正在念初中,恰好也与书中的他们经历着相似的经历。没有期望过书中的他们的故事是真实的,但我自己的故事却是真实的。
漫长的念旧
这是一本长篇小说,与其说是小说,我更愿意称之为回忆记实录,无论这些故事是否真实。
在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于去年大学毕业,刚好工作满一年。然而,我想作者在写书的时候大概已经步入婚姻的殿堂了,人生的轨迹比我要长一些。
开篇便是漫长的念旧,诉说了少年时的种种。只给大家带了 1 学期的班主任,给他们的人生留下 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影响了他们许多人的人生轨迹;除此之外,还有班级里那些可爱的小伙伴。自然的,这位特殊的“班主任”便成了整本回忆录的主要线索,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对于我或者大多数人来说,人生第一个 20 年基本上都和学校、老师、同学联系紧密。
我的初中生活也有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班主任,当然也有发生过几件事而让我印象深刻的代课老师。
我当时初一和初三的班主任是同一个人,她是我们的英语老师。那时候的我成绩还算不错,有幸成为了班长,因此我也肩负起了班长的责任。我作为班长,可能与很多人当班长的做法不太一样,我不太会偏向学生,可能大多数时候表现的都比较严肃,不太给同学们留面子,但原因很简单:为了大家好。庆幸的是,后来我与大多数同学的关系还算不错。
有时候,恪尽职守,尽心尽力的去做事情,可能不会得到大家的理解,但做事的态度是自己的选择。初二的时候,因为分班的原因,没有分到初一班主任所在的班;过了一年,初三的时候又与初一的班主任和小伙伴们重逢了,这是一种缘分。
初三,班长是我,副班长则是班主任他们初二时候的班长。记得有一次班主任当着大家的面随口说了一句:对于你们来说,他(副班长)是好班长,而对于我来说,他(指我)是好班长。这句话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但是对我作为班长的工作的一种肯定,同样地这并不意味着是对副班长的否定。在不同人的眼里,我与副班长所做的事情的侧重点不一样,也就产生了不同结论,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和同学们相处的很好。
说完班主任,其实还有几位代课老师因为某几件事让我也印象深刻,他们都是我初二的时候遇到的。
我的语文老师,当时她让我们把 自己写的好的作文收集起来,然后让我负责手打成电子版。这个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少的出现错别字,可真是费劲了,那时候输入法还没有云联想功能。虽然,后来她把我们的作文投稿后,没有什么音讯,但我依然感谢我的语文老师。生活和成长在一个小镇子上的我们,从没有奢望过作文会被刊登或者获奖,但也从没有尝试过。后来想想,我的语文老师真的很勇敢,她最起码敢于尝试,而我们却不敢迈出第一步。
我的数学老师,他做到了一视同仁地对待我们每一个人。无论谁学习好谁学习差,表现好就表扬,表现不好就批评。记得有一次我没有完成所布置的作业,他毫不犹豫的将我和其它那些学习差也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一起赶了出去。实际上,当时我觉得自己学习好可以幸免于难,然而这个结果让我有点惊讶。现在想想,这一次的经历对我的影响颇大,让我以后做事的原则也秉承了他的风格。
喔,对了,我初一时候的数学老师也很有趣。流传中,他是学过美术的,当然后来他确实同时代了我们的美术课。那节美术课,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了素描,也真正见识到了他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却拥有非常厉害的素描功底。数学课上,他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他通常都会让我们自学,鼓励我们互相帮助,让学习好的去帮助学习差的,每一节数学课氛围都相当的轻松。期末的时候,我们班的数学成绩进步特别大,我想这是对我们自己以及他最大的回报。
有那么一段时间,也就是我上高中和大学的这七年时间,初中同学之间的联系慢慢都变少了。我们这群人中,有继续上学的,有出走打工的,有当兵的,也有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在干什么的。总之,这是人生中第一次我们那么多人分道扬镳。
现在,相比起其他人来说,我作为班长其实能联系到的同学还算多,虽然关系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但偶尔也能闲聊几句,不至于相忘于陌路。值得高兴的是,那时候我们前后桌的四个人现在关系还不错,偶尔一起吃吃饭,看看电影,也能互相玩的来。
后来,我们不算失散。只是,我们再也没有在心底真正的重逢。
重逢
在漫长的念旧之后便是诡异的重逢,年少的他们不知何来的勇气只身去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找寻他们的班主任,经历了一系列挫折之后,却莫名其妙的遇到了他们多年不见的班主任。班主任依然如当年,带他们几个去了很多好玩的地方,同时也给他们上了最后一堂生动的人生一课。
同学聚会是每个人人生中必经的事情,也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一项活动。相比起大学同学和高中同学,初中同学在我们的记忆里更久远一些。因此,初中同学聚会显得尤为迫切。
记得第一次初中同学聚会是我还在上高中的时候,那时候大家基本都还在学校读书,话题也都能聊到一块去,AA 制也显得理所当然。我们和班主任吃了饭,还去 KTV 唱了歌,那时候的我还是不太喜欢说话,即便是客套话。整个聚会过程大家还都算高兴,而且最重要的是来的人还是比较齐的,这可能是以后再也不会有的事了。
这一次重逢其实离大家初中毕业离别的日子还不是很久,所以每个人并没有太多的感情触动,只是不知道下一次重逢是什么时候了。
现在已经过去了有五六年了吧,没有等来大家第二次的重逢。作为班长的我,其实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说我失职我也接受。其实,更多的是我想得太多,现在的我们 每做一件事情考虑的总是太多,大家会不会愿意来,AA 制可能不再显得那么理所当然,大家坐在一起会不会还有共同话题。
人一旦长大,难免会跌入俗世的束缚之中,我也是,我想曾经的小伙伴们应该也是。但是回过头来,有些事情其实说做也就做了,顺其自然也是一种选择,即便是被俗世束缚的我们,心中那点情谊应该还是有留存的。
人一辈子最珍贵的品质其实就两样:一个是热血,一个是天真。
标志性人物
念旧回忆之后,经历了重逢,但最重要的细节性记忆让一切都能显得更加真实。
无论是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班里难免会有一些“标志性人物”,何为标志性人物,就是那些因为某方面的特点特别突出而给大家留有深刻印象的小伙伴。说到这里,我相信很多人脑海里已经不自觉的浮现出了一些人的面孔。
文中作者的笔下,有家境贫寒、长相一般的女孩,后来通过努力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幸福,或者说羡慕;有家境好、任性、高调的女闺蜜,她的一言一行影响着自己的思绪;有父母离异、性格孤僻的男孩,后来成为一名流浪各地的唱作者,他也成为自己一名好朋友;有成绩、长相平平,却思想成熟、热爱读书与思考的男孩,他也成为了自己一名好朋友;有成绩一般、却热心肠,不懂得拒绝的男孩,在一次选举中意外成为了大家的班长...
这些标志性人物共有的特点就是曾经坐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一起打闹。
同样地,让这些事情显得不太真实,更像小说的是作者对这些标志性人物的经历描述的太过细致。事 实上,这是个很难的取舍选择。
比起书中所写,我对当时班里那些标志性人物的记忆大多已经模糊了,我也未曾了解到他们大多数人的近况。
另外地,作者笔下的自己比起班级里那些小伙伴要显得普通得多,又或许作者其实就是自己笔下那些标志性人物中的一个。我想,这也是后来的我们,每个人都能领悟到的人生至理:一个人成熟的开始,是承认自己的平庸,并愿意开始改变。
遗忘,才是人生的常态。
结语
很遗憾,我不是一个善于记录的人,当然我的记性也不出众,生活中大多美好的时光转瞬即逝,待回忆的时候却已经模糊了。
自去年就一直说着要去看看班主任,我想今年是时候付诸于行动了。
等时光抽打掉所有的妄想,留下的只有真实到让人惶恐的钢筋铁骨的荒芜,起初的梦,不管有多瑰丽或多虚幻,就都已经无所谓了。或说,经历过各种生活经验的折磨,才有可能发现生命的真谛,那就是,比得奖,出书和认清“他们”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一辈子要适时地发现“我”这个东西的存在。一个怯懦的或昏惑的人生,是没有“我”的。
书
- 《再见,少年》 - 秋微